近日,隨著55101次檢測列車從包頭站駛出,由中鐵十一局、中鐵十二局、中鐵十八局、中鐵二十局、中鐵二十五局參建的包頭至銀川高鐵包頭至惠農段(簡稱“包銀高鐵包惠段”)聯調聯試工作正式啟動,為全線如期開通奠定堅實基礎。
聯調聯試列車通過跨215省道特大橋(王昌山 攝)
包銀高鐵包惠段設計時速250公里,線路全長約420公里。其中,中鐵十一局包銀高鐵2標項目正線長37.429公里,負責段內路基9段、雙線橋梁9座涵洞50座、還建房屋施工、箱梁制運架以及包頭至磴口段252公里軌道鋪設等施工任務。
包銀高鐵2標項目處于西北干旱大風地區,極端最低氣溫近零下30攝氏度,晝夜溫差極大,年平均施工時間僅有7個月。冬季施工過程中,建設者使用保溫板將現場制梁臺位兩側進行封閉,澆筑后的梁面采用保溫棚覆蓋養護,腹板及內腔采用蒸汽養護,有效確保冬季箱梁預制質量。
包銀高鐵包頭至臨河段鋪軌施工,具有橋涵占比高、作業精度要求高、鄰近營業線施工干擾大、鋪軌工期緊張等特點。為全面提高施工效率與安全管理水平,中鐵十一局采用自主設計、研發的BLCP500型本鄰兩線鋪軌機組進行鋪軌施工,該設備無需轉線即可直接對左、右兩條線路進行長軌鋪設,實現“走單線鋪雙線”跨線鋪軌,作業效率提升近一倍,創造了21小時鋪設有砟軌道18公里的長鋼軌鋪設紀錄。
該項目路基施工20.6公里,占比高達55%。路基填筑高、土方量大,且受冬季嚴寒天氣影響,有效施工時間短,填筑過程中的質量控制難度大。為此,該項目與鐵科院開展深入合作,創新運用路基智能填筑成套工藝。該工藝由智能填筑指揮系統、質量連續檢測子系統、機械智能控制子系統和定位與測量子系統組成,可有效保障路基填筑質量,施工效率提升15%以上。
智能填筑指揮系系統運用數字化施工技術及BIM+GIS技術,實現信息化、智能化管控,實現數據實時采集及保存,確保施工現場高效組織管理;質量連續檢測子系統基于壓路機振動響應特性,反饋路基壓實程度,全面檢測路基壓實質量,實時顯示碾壓變數,防止欠壓和過壓,有效提高了施工質量;機械智能控制子系統采用無人駕駛壓路機,其采用電子圍欄、主動避障、遠程急停等多種安全設計,可長時間連續作業,提高施工效率20%以上;定位與測量子系統可提供高精度定位信號,引導車輛在施工區域內精準作業。該項目聚焦打造精品工程,重視全流程路基施工質量管控,施工過程中,還成功承辦國鐵集團路基標準化施工觀摩會,受到觀摩專家的一致好評。
包銀高鐵開通運營后,將填補西北地區高鐵網絡的“留白”,進一步完善國家高速鐵路網布局,屆時,京蘭通道將全線貫通,包頭至銀川的列車運行時間將從最快6小時縮短至3小時之內,成為西北地區最便捷的進京通道。同時,對于滿足旅客快速出行需求,加強西北地區與華北地區經濟聯系和人員往來,促進西北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