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小時涌水700立方米、突泥、涌水、超長斷裂軟巖大變形,這是千里滇中引水“第一隧”施工現場的真實寫照,在中鐵十四局承建的香爐山隧洞1-1號工區施工現場,一場“孫大勝”智斗“水簾洞”的好戲正在上演。
涌水如瀑的攻堅前沿
水霧彌漫中,一道身影逆著“瀑布”前行,安全帽上的頭燈在水霧中劃出亮線,濕透的工裝緊貼脊背,這位被同事們親切喚作“孫大勝”的“洞主”,正帶領眾人上演鐵建版“引水取真經”。
工作中的孫勝利(中鐵十四局三公司 供圖)
“孫大勝”本名孫勝利,是1-1號工區負責人。同事評價他“孫經理身手靈活,好似水簾洞中的‘孫大圣’”,他那精瘦的身形,自如地穿梭在狹窄的隧洞里,加上“勝利”這個自帶銳氣的名字,“孫大勝”的名號在工地上越叫越響。
但香爐山的“水簾洞”可沒有花果山的旖旎風光,只有隨時可能突泥的破碎巖壁和無孔不入的地下涌水。作為滇中引水源頭關鍵工點,開工以來,1-1號主洞日均排水量就夠灌滿1.5個標準游泳池,線路穿越富水破碎帶與高地震烈度帶疊加區域,施工難度位列全線榜首!
逆水而行的大勝神通
面對這取經路上的“水難”,孫勝利真如大圣般身懷絕技,總能在難題面前“降妖除魔”,“火眼金睛”是工友們對他的一致評價!
洞內350米高壓揚程排水系統,牽動著五臺1500W抽水設備,負責洞內排水任務。然而,380伏高壓電纜與長達3公里的送風管道,在潮濕環境中交織,水、氣、電“三患”環伺,安全風險極高。每天,孫勝利都要在斜井與主洞間往返近5公里,深一腳淺一腳地在泥濘中穿梭。水霧模糊了護目鏡,他就用袖口蹭蹭繼續巡查,灰塵嗆得人咳嗽,他仍會緊盯設備運行細節。4年來,在模糊水氣中,他精準捕捉過20多次設備故障的微小火花,提前將隱患解決在萌芽狀態,保障了水電線路在復雜環境中始終安全作業。為破解疏水排水難題,他帶領團隊反復試驗,設計“分級排水方案”,按水壓、流速梯級處置,將月均涌水導致的誤工時間從7天壓縮至3天,為洞內排水裝上“加速器”。
深入掌子面檢查的孫勝利(中鐵十四局三公司 供圖)
在工程攻堅中,孫勝利更像施展“七十二變”,在多個角色間無縫切換。開挖時,他是“安全員”,每天帶著手電筒巡查掌子面,敲敲巖石聽回聲,用手摸巖壁濕度,一旦發現松動跡象立刻喊停施工組織撤離。驗收時,他是“質檢員”,掏出卷尺量鋼筋間距,誤差超1厘米必須返工,用檢測錘敲擊初支面,每一處空鼓都逃不過他的耳朵。鉆研時,他又是“技術員”,燈下對著地質報告畫草圖,反復優化爆破參數與支護結構,成功攻克軟巖變形、突泥涌水等多個技術難關。
初心引路的大勝使命
胸前的黨員徽章,是“大勝”的動力源,更是“緊箍咒”。他時刻牢記黨員身份,在三個分部中做出表率。
24年汛期時,隧洞日涌水量驟增至每小時1000立方米,上游掌子面瞬間成了“泄洪道”,導致施工被迫中斷。積水深及腰部,混雜泥沙,不僅增加塌方風險,也嚴重影響人員通行安全,施工進度受到嚴重制約。
得知險情后,孫勝利第一時間指揮挖機在三岔口筑壩疏水,并調配大功率設備搶排積水。他帶頭跳進齊腰深的冷水里,組織人員將配電柜和小型設備轉移至臺車高處避險。同時,逐一加固邊墻的高壓風管和水管,防止浮力造成設施脫落。經過20小時連續鏖戰,由他帶領的突擊隊成功消除一場臨時危機。此時,他顧不上滿身的疲憊,組織技術人員繼續排查安全隱患,待全部險情處置完畢,他才走出隧洞,天空剛泛著魚肚白,插在洞口的黨員先鋒隊的旗幟迎風飄揚。
目前,香爐山隧洞上游段已順利貫通,為滇中引水工程源頭段早日通水奠定關鍵基礎。問及建設感悟,孫勝利望向尚未貫通的下游主洞,眼里閃著光:“咱們鐵道兵傳人,就算是在‘龍宮’里,也能鑿出一條路來!”
話音落,他轉身走向洞內深處,手電燈光刺破彌漫的水霧,在幽深隧洞里拉出長長的光軌,恰似齊天大圣駕云前行的閃耀光芒。